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非难治性患者使用JAK抑制剂治疗的真实疗效对比

发布时间:2024-12-19

  本研究旨在通过真实世界数据,深入分析Janus激酶(JAK)抑制剂在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(D2TRA)与非D2TRA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差异,并探讨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。

  本研究纳入了159名接受JAK抑制剂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,根据病情将其分为D2TRA组与非D2TRA组。我们系统收集了患者开始治疗时及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疾病活动指数(CDAI)、药物保留月数以及因毒性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原因等关键数据。

  研究结果显示,D2TRA组与非D2TRA组在治疗后6个月的药物保留率存在显著差异,分别为64.0%和78.4%(p=0.030)。同时,两组因毒性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率也显著差异(p=0.030)。在疗效方面,非D2TRA组的CDAI-低疾病活动(LDA)率高达62.3%,而D2TRA组仅为34%(p<0.001)。

  进一步分析发现,对于所有接受JA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,药物引入后6个月的CDAI-LDA成绩与之前使用生物制剂和/或靶向合成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物(b/tsDMARD)的次数以及基线时的CDAI显著相关。然而,在D2TRA患者中,我们未能发现任何预测JAK抑制剂疗效的显著因素。

  总结而言,与非D2TRA患者相比,D2TRA患者在接受JAK抑制剂治疗时表现出更低的药物保留率、CDAI-LDA达成率以及更高的毒性不良事件发生率。此外,我们还发现基线时使用b/tsDMARD的次数和CDAI是预测JAK抑制剂治疗非D2TRA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,但在D2TRA患者中,这一预测作用并不显著。

  要点归纳:

  D2TRA患者接受JAK抑制剂治疗的药物保留率显著低于非D2TRA患者。

  JAK抑制剂在D2TRA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低。

  基线时使用b/tsDMARD的次数和CDAI是预测非D2TRA患者对JAK抑制剂治疗反应的重要因素。

  在D2TRA患者中,未能检测到药物引入后6个月内达到CDAI-LDA的显著预测因素。


微信号:ingpharma2 (长按可复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