奥维昔巴特治疗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:首个口服IBAT抑制剂如何改善胆汁淤积?
发布时间:2025-05-16
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(PFIC)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其特征为胆汁酸排泄障碍导致的严重肝内胆汁淤积,常见于婴幼儿期发病,可进展为肝硬化、肝衰竭甚至肝癌。奥维昔巴特(Odevixibat)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口服回肠胆汁酸转运体抑制剂(IBATi),通过靶向抑制胆汁酸肠肝循环,为PFIC患者提供了非手术治疗的新选择。
作用机制:阻断胆汁酸重吸收
奥维昔巴特通过可逆性抑制回肠末端胆汁酸转运蛋白(IBAT),减少胆汁酸在肠道的重吸收,从而降低血清胆汁酸浓度。这一机制可减少胆汁酸对肝细胞的毒性损伤,缓解瘙痒症状,并可能延缓肝纤维化进展。
药效学数据: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3mg奥维昔巴特后,胆汁酸曲线下面积减少56%;1.5mg剂量下减少43%。
对FXR信号通路的影响:抑制胆汁酸重吸收后,法尼醇X受体(FXR)活性降低,减少胆汁酸合成限速酶CYP7A1的表达,同时促进肝脏胆汁酸输出泵(BSEP)表达,形成“合成减少、排泄增加”的双重调控。
临床试验数据:疗效与安全性
PEDFIC-1研究:一项随机、双盲、安慰剂对照的Ⅲ期试验,纳入62例6个月至18岁的PFIC患者。结果显示,治疗24周后,奥维昔巴特组血清胆汁酸水平下降≥70%的患者比例为44%(标准剂量40μg/kg/日),而安慰剂组为0%。瘙痒症状视觉模拟评分(VAS)较基线下降2.8分(安慰剂组下降0.5分)。
长期安全性:PEDFIC-2开放标签扩展研究显示,奥维昔巴特治疗72周后,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持续降低,瘙痒症状改善,且身高、体重和睡眠质量指标均显著优于基线。
亚组分析:在PFIC 1型和3型患者中,奥维昔巴特疗效显著;但对PFIC 2型(ABCB11基因变异导致BSEP功能缺失)患者无效,因其胆汁酸转运机制已完全破坏。
特殊人群疗效验证
MYO5B变异相关PFIC: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5例对熊去氧胆酸和利福平无效的MYO5B缺陷患者,奥维昔巴特治疗12周后,血清胆汁酸水平从基线均值325μmol/L降至187μmol/L,瘙痒评分下降3.2分,且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。
Alagille综合征(ALGS):Ⅲ期ASSERT研究显示,奥维昔巴特治疗12个月可使ALGS患者瘙痒评分下降2.7分,血清胆汁酸水平降低45%。
安全性与耐受性
常见不良事件:腹泻(31%)、转氨酶升高(16.7%)、呕吐(16.7%)、腹痛(14.3%)。多数为轻至中度,且多发生于剂量递增期。
严重不良事件:发生率低于5%,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(需监测ALT、AST、胆红素)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(建议补充维生素A、D、E、K)。
剂量调整:推荐起始剂量为40μg/kg/日,若3个月后瘙痒无改善,可增至120μg/kg/日(最大剂量6mg/日)。
奥维昔巴特通过靶向抑制胆汁酸肠肝循环,显著降低血清胆汁酸水平,缓解瘙痒症状,并改善患者生长指标。其口服给药方式、良好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,使其成为PFIC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,尤其适用于不愿或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。
奥维昔巴特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,印度卢修斯制药生产的LuciOdevi,如需购买奥维昔巴特仿制药LuciOdevi,可登录印度全球药房中文官网下单。药品从国外药房直邮,确保正品。www.ingpharma.com是印度全球药房的唯一官方中文网站,若有任何疑问,请咨询ING药房客服。
